查看原文
其他

传统弓常识:明式小稍弓与射法

2017-04-17 人渣啸西风 冷兵器研究所

我国使用弓的历史非常悠久。1963年,在山西朔县的峙峪遗址发现的一批石箭镞。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,距今28900多年。这说明我国至少在两万八千年就已经开始使用弓箭了。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弓是浙江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把漆弓,弓残长121厘米,弓身采用桑木边材制作,表面涂有生漆。标本被送到北京大学等5个不同的权威机构分别进行碳14和热释光年代数据的科学测定,测得结果是距今8000年前。在吐鲁番洋海、苏贝希、胜金店墓地也均出土大量距今2800年前的弓箭,吐鲁番出土的弓箭,均为反曲弓,而且是木胎贴角片制作而成的复合材料的角弓。

在火枪列装军队后,弩迅速被火枪所淘汰,而弓依然与火枪并存了近百年才被越来越先进的火枪所淘汰,可见弓在古代战场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。这点南宋华岳《翠微北征录》卷七也记载:“军器三十有六,而弓为称首;武艺一十有八,而弓为第一。”这说明了弓在古代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。在这里作者君将自己使用的传统弓给大家鉴赏一下,顺便浅谈一下中国传统射法。

▲这是一把明式小稍弓的下弦状态


传统弓在不用的时候都要下弦妥善收好。因为如果长期保持上弦状态,弓片的材质就会因为疲劳慢慢失去弹性。我国传统弓有很多种材质,最为著名的就是筋角木复合弓,但是筋角木复合弓工序繁多制作复杂。在古代制作一把角弓从选料开始需要费时三年。这就导致产量较低,价格昂贵,并且维护起来也很麻烦。潮湿的季节需要放在干燥处妥善收存,上弦的时候也很费劲,一般需要专门的工具上弦,有些还需要用火烤软才能上弦。有老话说:要想射的准,烤弓钻被窝。角弓要烤,不烤要在人睡过的被窝里面温乎温乎,据说这样是最好的。民国时候热河匪患多,老一辈蒙旗人没枪的夜里头都抱着弓睡,夜里闻警,才能抽弓搭矢即射。而且,角弓还需要不定期的调整弓形。

由于鸦片战争后弓箭就已经被淘汰出军队的序列,弓箭作坊就已经逐渐消失。一百多年过去,期间各种战乱,角弓的制作工艺已经断代了。但是所幸还有文字记载流传,但是毕竟比不得言传身教,很多细节都要现代人慢慢摸索,胶熬多稀多稠,筋要怎么铺,铺多厚,火烤调型时温度怎么控制等等问题,在文字记载中都是找不到的。这就导致目前的角弓做得好的并不多。所以现代层压工艺制作的传统弓相对来说养护简单,性能稳定,价格也更便宜。

▲上弦以后的样子


这种小稍弓最早出现于宋朝,一直沿用至明朝。它早先是受突厥弓影响发展而来,与今天突厥弓分支的土尔其弓,以及受明朝弓影响的朝鲜弓比较相似。弓稍短而前指,产生减力比从而减轻了拉弓的困难度。弓梢连接处大多有弦垫,起到了减震的作用。

▲明代兵书《武备志》中的小稍弓插图


▲我国国宝级名作,明代《出警入跸图》中所绘明神宗朱翊钧和其所带的小稍弓


相对短的弓梢由于本身也参与了一部分的形变蓄能,同时重量比较轻,所以弓会有更高的效率。但相同拉重、拉距下,其蓄能可能不如硬而长的弓梢,所以小稍弓更适合发射高速轻箭,射程更远并且箭的初速更快。

长稍弓由于硬而长的弓梢本身自重大,弓片回弹时会消耗弓的蓄能,亦不会能量都用于推动长而重的弓梢了,所以效率偏低,但可能具有更高的蓄能潜力。所以长稍弓更适合发射低速重箭,比如长稍清弓,射程较近但是使用重箭,被戏称为小型抛矛器,破甲能力更强。但是现如今弓箭已经退出战场,无需破甲功能,所以射程更远箭速更快的小稍弓显然更加合用。

这把明式小稍弓的拉力在32英寸拉锯时为40磅,拉力较轻,是作者本人平时用软质箭头进行互相对射模拟作战时用的。拉力如果太大,即便软质箭头也一样会伤人,所以只能用相对较低拉力的弓才能保证安全。根据作者君本人的实验,50磅的层压弓在十米内的距离用软质箭头的箭射击靶子,箭杆直接穿透软质箭头钉在靶子上。如果用拉力过低的弓,箭又射不远,且抛物线过大,难以瞄准。所以对抗性射箭作战模拟所用的弓的拉力在30-40磅左右的范围内比较合适。

▲软质箭头的模拟弓箭作战训练


与现代反曲弓作比较,虽然现代反曲弓打靶时精度更高,也更好上手。但是传统弓射速更快,搭箭更方便。中国传统射法在移动射击中也相对更稳定不易掉箭,更符合战斗需求。现代反曲弓更适合静止中射击猎物。

打靶的话,作者君本人用的是这把弓,同样还是明代小稍弓形制,是属于没有弦垫的明式小稍弓形制。这把弓作为平时练习、以及展示传统射礼所用。

这把弓的拉力在32英寸拉锯时为85磅,这个拉力放在明代也算达到战弓的标准了。与现代射箭所用的地中海式三指拉弦射法不同的是,中国传统射法用的是拇指拉弦,戴扳指。我国使用扳指射箭的历史也非常早,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3000多年前的著名女将军妇好的墓葬中就有出土射箭用的玉质扳指,扳指在当时称为韘。我的扳指就是用和田玉仿制的妇好墓玉韘。

▲妇好墓出图玉韘


射箭用的扳指的种类比较多,我国主要有妇好韘、坡形扳指、筒形扳指三种。而扳指的手法也有两种,一种被称为凤眼式,一般是筒形扳指所用,见下图:

 

而另一种一般被称为握拳式,是最常见的手法,三种扳指均可使用。见下图:

同时由于扳指形制不同,拉弦的角度也不相同。下面是四种扳指的勾弦角度,分别是妇好韘、土耳其坡扳指、中国元宝形坡扳指,和中国筒扳指。

其中妇好韘戴着拉弦是最不容易感觉到痛的扳指形制。其他三种大多会感觉有一点痛。

▲作者本人用中国传统射法开85磅明式小稍弓


中国传统射法中与竞技比赛的地中海式手法不同的是,如果是以右手拉弦,中国传统射法箭搭在弓的右侧,这是为了方便取箭搭箭,射速更快。箭搭在拇指上,这样拇指和食指在扣弦的时候,食指压紧弦和箭的用力方向手微微以逆时针方向拧弦,箭就会被稳稳压在弓把上,颠簸也不会掉落。同时使用拇指拉弦,一般要拉至耳后,拉锯较大。根据经验来判断,多拉一英寸的距离,箭速的提升感觉可以超过增加10磅拉力。但是大拉锯拉到耳后,手部悬空没有靠位点,每次是否拉到同一位置不好控制精度。

传统射法姿势也分用来比赛的文射与用来作战的武射。文射的拉锯会较小一些,而武射时的拉锯都较大。上图中作者本人的姿势就是文射的姿势。

上图这张清代射箭的老照片就是标准的武射姿势,一般是斜着持弓,身体往前探,甚至会有点撅屁股的姿势,看起来并不好看。但这种姿势是出于战斗需要,主要是用于骑射。因为如果骑在马上,垂直持弓向前方射箭,这样下弓梢会戳在马背上,并且马头会挡着射界。所以必须身体前探让开马头斜着持弓避免下弓梢戳在马背上,这样才方便射箭。与一般人认为的拉弓靠臂力不同的是,开弓实际上用的是背肌的力量。开弓的时候是前手推弓,后手用肘部带动使用背部的力量向后拉。由于右手拉弦时箭搭在弓臂右侧,拉满后大多是看不见箭头的,所以瞄准一般是看持弓手的指节来辅助瞄准。在撒放时让弓弦自然滑出拇指,拉弦手沿直线自然后摆。同时由于持弓手是拳面朝前指根接触弓把,所以撒放时手掌肌肉产生的扭曲会瞬间释放会自然的翻腕。这种左手持弓时自然向左的翻腕,也能自动修正由于右手拉弦时,箭搭在右侧导致的箭略微向右偏的情况。


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,主编原廓、作者人渣啸西风。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,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